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图片
前言中华节日的“阴阳双面”性,证明中国人不割裂生死,而以节令循环达成宇宙和谐。换言之,纸灰与喜庆齐飞,烛火共月光一色,诠释中国人“敬死而重生”的终极哲学。图片
图片
三大鬼节:阴阳两界的生死对话
鬼节的本质,非恐惧而系温情,以祭祀为纽带,贯通孝道伦理与宇宙秩序,折射“死者需供养,生者得庇佑”的共生信仰。
1.清明节,冬至后108天。
此节是周代寒食禁火与墓祭习俗的融合,唐代正式定型为扫墓节。
在清明节,人们铲坟土、烧纸钱、压“包袱”(寄往阴间的邮包),却也可以踏青放筝,来一场春日狂欢。
如前所述,清明节是哀思与生机交织,体现的是中国人“向死而生”的哲学观。
2.中元节,农历七月十五。
此节与三重身份,
其一,是道教中元,地官赦罪日,考校众生善恶。
其二,是佛教盂兰盆,目连救母故事衍生超度法会。
其三,是民间鬼节,阎王开鬼门,焚纸船、放河灯引孤魂归路。
不同地区,中元节活动会有所不同。
例如,闽台“水灯”漂流竞远,江南煮毛豆夜话鬼事。
3.寒衣节,农历十月初一。
按照学者的观点,此节源自《诗经》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的周代农事传统。
在此节,烧冥衣、纸扎楼阁,为阴间祖先“送冬衣”——蔡伦造纸传说助推此俗风行。
此节具有深深的北方烙印,例如老北京民谣“十月一,油唧唧”,指烧纸后街巷油渍斑斑的景象。
图片
四大鬼节:三大鬼节的升级版
四大鬼节,其实在三大鬼节的基础上,加上了上巳节。
上巳节的古俗本质,源自农历三月三原为春浴祓禊(《周礼》)、曲水流觞之节,魏晋后渐衰。
图片
部分南方民间将“三月三”称为“小鬼节”,谓鬼门复开(如桂北扫新坟),实为地域性俗信,未成全国共识。
对此,民俗学者批评:三大鬼节+上巳节,强行合称“四大鬼节”,混淆了上巳驱邪求生的原旨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网络文化将上巳与寒食附会,借“重三”数字仪式感扩容,然典籍无载。
概括来说,四大鬼节乃当代民俗传播产物,三大鬼节+上巳的组合,折射传统节日在现代化中的弹性生存策略。
图片
四大传统节日:农耕文明的精神图腾
1.春节,正月初一。
4000年基因:殷商岁首祭神祭祖,汉武帝定正月为岁首,1912年民国改称“春节”48。
驱邪密码:放爆竹驱“年兽”、贴春联替代桃符辟邪,守岁烛火通明防阴气入侵410。
2.清明节,冬至后108天。
此节具有双面性,既是鬼节,又是四大传统节之一——因其承载天人合一的节气智慧(清明风至,万物洁齐)。
3.端午节,五月初五。
这个节日的形成,经历了从巫术到爱国的过程。
上古时期,午月午日“恶月驱疫”,挂菖蒲、饮雄黄。
南朝后,附会屈原投江,龙舟竞渡隐喻打捞忠魂,粽子包裹祭鱼之诚。
4.中秋节,八月十五。
该节源自月亮政治学,唐代帝王祭月巩固天命,宋代市民化后成团圆节。
据信,元末起义借月饼传“八月十五杀鞑子”密讯,赋予糕点铁血基因。
图片
图片
后语
无论是鬼节也好,还是传统节日也罢,它们所展现的都是中华文明的情感寄托,其内在就是一种阴阳平衡法则。
毫无疑问,这两者之间其实藏着中华民族,对待时间最深刻的智慧——敬死,恰恰是为了更好地重生。
也因此,从某种角度来说,鬼节存续着对未知的谦卑,其安顿亡灵的功能,可稳定人间秩序;传统节张扬着现世的热望,可实现聚合家族,强化社会纽带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